《新疆日报》 | 王静:发挥美育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07-28浏览次数:

在边疆地区推进美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魂”,让各族群众在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找到情感归属,在共同的历史叙事中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考察

美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浸润心灵、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进程中,通过艺术的交流、融合与创新,不断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

统一文字与经典传播构筑中华文化认同根基。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桥梁。此后,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的广泛传扬,如春雨润物般塑造了共同的价值理念与审美取向。我国诗歌总集《诗经》,以其蕴含的伦理道德与社会风俗,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瑰宝,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思想与情感,打牢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

民族艺术交流互鉴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的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既是相互借鉴、交相辉映的过程,也是形成审美共识与共通的过程。唐代的丝绸之路使西域的胡旋舞和龟兹乐传入中原,与中华传统艺术深度融合。这种兼具多元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成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而元代杂剧、明清小说等则以贴近生活的传播方式,将不同民族的生存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表达,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最终汇聚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

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共鸣。在中华文明演进脉络中,遇到外敌入侵等挑战时,中华儿女不甘屈辱,前赴后继,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借助音乐、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态进行历史叙事,形成集体记忆的符号化表达。岳飞抗金等历史事件,通过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叙事重构,实现从具体历史事件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象征的转化。《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与民族救亡主题的深度融合,成为激发爱国热情的时代强音。

艺术传播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雕塑、壁画等民间艺术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存,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既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当前美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历史证明,美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量。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新要求,美育仍然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

厚植文化根脉,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性认知。新疆自古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其文化发展史本质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史。系统梳理新疆地区自汉代以来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历史脉络,将其转化为艺术化叙事,让“各民族共同创造新疆文化”的历史事实可触可感,能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构筑精神家园,凝聚各民族价值共识。通过美育浸润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汇通,能在潜移默化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团结和谐,构建社会治理情感纽带。新疆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文化认同消解认知隔阂。美育因其“以情动人”的特性,成为跨越语言、地域差异的“情感公约数”。通过美育,既能净化心灵,缓解社会矛盾,也有利于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的独特效能。

发挥美育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艺术工作者应紧扣美育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层关联,通过美育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共识、增进认同的精神纽带。

创新美育内容,深植中华文化共同体根基。学校是美育的主阵地,需以汉字、诗词、传统节庆等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为核心,系统挖掘其蕴含的正确“五观”内核,将“五个认同”融入美育教学全过程。聚焦各民族共同创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引导学生从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中理解“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在浸润式学习中树立“中华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共同体理念。

丰富美育形式,构建全场景中华文化认同实践。要突破课堂边界,广泛依托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群艺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共同打造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矩阵。通过开展“中华文明探源”主题展览和“中华文化符号打卡点”等活动,展现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成果。利用数字化手段,制作系列短视频,直观呈现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质。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抵御外侮的抗争史、团结建设的奋斗史等中汲取精神力量,通过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诵读《可爱的中国》等经典作品,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打造美育品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新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整合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美育品牌。通过举办“中华经典艺术展演”,展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开展“写给祖国的诗”青少年创作活动,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同时,建立“文化润疆”美育实践基地,开展“五个认同”主题教育活动等,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美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浸润凝聚人心。在边疆地区推进美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魂”,让各族群众在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找到情感归属,在共同的历史叙事中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美育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推动新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携手并进。(作者: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王静)

刊发页面截图


来源:《新疆日报》2025-07-17 A08版●理论学习